5月22日,美国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立即撤销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并要求目前在校的外国学生必须在下学年转学,否则将失去签证资格。这一决定震惊全美学界,被外界普遍认为是特朗普政府对哈佛大学施压的最新升级动作。
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发各界强烈关注——这不仅关乎哈佛大学6800多名国际生的未来,也代表着美国高校学术自由面临前所未有的政治干预。
官方信函曝光:哈佛“失去特权”,须交出抗议视频与学生信息
这场风波由美国国土安全部长克里斯蒂·诺姆(Kristi Noem)亲自主导,并通过一封致哈佛大学移民事务主任莫琳·马丁(Maureen Martin)的正式信函公布。信中强调,“招收国际学生是一种特权,而非权利”。诺姆指出,哈佛已失去此特权,原因包括:拒绝配合政府信息请求、在校园中制造对犹太学生不安全的环境,以及推行“种族主义”的多元、公平与包容(DEI)政策。
在这封立即生效的通知中,诺姆写道,哈佛大学的学生与交流访问者项目(SEVP)认证被终止。这一决定意味着,从2025-2026学年起,哈佛不得再招收持F类或J类签证的国际学生。当前哈佛在校国际学生超过6800人,多数持F-1或J-1签证。
不仅如此,诺姆还要求所有当前持签证的哈佛国际学生在本学年结束后必须转学到其他机构,否则将面临失去合法身份的后果。
根据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规定,一旦高校的SEVP认证被撤销,所有在读国际生只能在“转学、变更身份或离境”三种选项中择一。
背后导火索:信息提交“未达要求”
这项重磅决定,实际上起始于一个月前。4月16日,国土安全部曾致函哈佛,要求提供关于国际学生的详细资料,包括是否参与过校园抗议活动、纪律处分记录等内容。
哈佛于4月30日提交了部分资料,但诺姆在信中指称这些资料“内容不足”,并“未满足基本申报要求”。她还强烈批评哈佛“营造对犹太学生不安全的校园氛围”、“传播哈马斯同情立场”、“推行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DEI政策”。
国土安全部随后再次致信哈佛法务办公室,要求补交第二批文件,但据称哈佛方面对此置之不理。
政府提出最后通牒:72小时提交所有记录
诺姆明确表示,如果哈佛希望恢复SEVP认证,必须在72小时内提交以下资料:
● 过去5年内所有国际学生参与抗议活动的纸质材料、音视频记录
● 所有国际学生的纪律处分记录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政府在收到上述资料后,是否会恢复认证。据《纽约时报》援引三位匿名消息人士称,此前几日,哈佛方面就政府的信息要求与白宫展开过多轮法律争议。
多项政策组合拳直指哈佛:冻结资金、取消项目、终止新拨款
事实上,这场冲突早在4月中旬就已初现端倪。特朗普政府于4月11日致函哈佛,提出了一系列激进要求,包括:
● 审查全校师生以确保“观点多元”
● 推行“有意义的治理改革”
● 削弱“比学术更偏好激进主义”的管理人员权力
哈佛随即拒绝配合,特朗普政府便开始取消20亿美元的研究拨款和6000万美元的政府合同。本月初,美国教育部长琳达·麦克马洪(Linda McMahon)更是宣布停止对哈佛发放所有新拨款。
国际学生受波及最深,年学费最高近9万美元
据哈佛2024-25学年数据,学校共有约6,800名国际生,占全体学生比例达27%,远高于2010-11学年的19.7%。
而国际学生通常承担更多学费:2025-26学年学费为59,320美元,连同食宿最高接近87,000美元。虽然哈佛实行不论国籍的“需即助”政策,但外界普遍认为国际生为学校带来了更可观的学费收入。
不过,哈佛拥有高达532亿美元的庞大校务基金,教育收入仅占运营收入的21%。因此虽有财政影响,却不至于伤筋动骨。
哈佛不妥协:誓言捍卫国际生,挑战政府“非法打压”
哈佛在回应中直言:“政府行为违法”。发言人表示,学校“坚定维护国际学生和学者的权利,他们来自140多个国家,为大学和美国社会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哈佛校长艾伦·加伯(Alan Garber)更早前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是试图“对大学施加前所未有的不当控制”,哈佛有“道德责任与法律义务予以反击”。
相较于一些选择妥协的高校(如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始终表现出对抗态度,也因此赢得部分公众称赞。
政治对抗背后的大棋局:特朗普阵营借哈佛赢得选民支持
特朗普此举并非孤立事件。在其支持者眼中,哈佛等名校是“极左思想的温床”,拥有巨额校产却“享受纳税人资助”。此次冲突也被看作是其竞选策略的一部分,旨在巩固其基础选民,尤其是未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
而在学界、民主党以及言论自由支持者看来,这一系列做法无疑是对学术自由的公然挑衅。
自由言论组织FIRE发表声明称:政府此举“具有报复性、违法且违背美国核心价值”,尤其反对政府要求提供国际生参与抗议的音视频资料,称之为“令人震惊的钓鱼式搜查”。
民主党籍众议员贾雅帕尔(Pramila Jayapal)也怒斥此举为“危险的非法行动”,称这是“一个想当独裁者的人试图强行让别人噤声”。
保守派评论员、特朗普批评者比尔·克里斯托(Bill Kristol)更讽刺道:“哈佛的外国学生对美国原则的理解,比特朗普政府的高官们还要深刻。”
背景:华府枪击事件令反犹话题升级
本周三晚,以色列驻美大使馆的两名工作人员,30岁的Yaron Lischinsky与26岁的Sarah Milgrim,在华盛顿首都犹太博物馆(Capital Jewish Museum)外遭枪杀。 两人当时正在参加一场犹太社区活动,消息称两人即将订婚。
嫌疑人Elias Rodriguez已于周四被正式起诉。 据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名嫌犯似乎对亲巴勒斯坦人怀有同情心,这为案件添加了更多政治与意识形态色彩。
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得关于“反犹主义”的争论更加激烈。 特朗普政府立即引用此事件,再次指责哈佛“未能保护犹太学生”。 而与此同时,许多支持巴勒斯坦的人士也发出呼吁,认为“反犹主义”一词正在被部分政界人士滥用,用来压制对以色列政策的合法批评。 但不容忽视的是,这起枪击案的残酷现实,确实让关于仇恨言论、校园安全以及政治极化的讨论愈加尖锐和复杂。
留学生崩溃:我们只是白宫和哈佛之间的筹码!
此次美国政府撤销哈佛大学国际学生资格的决定,也对包括大量加拿大留学生在内的国际群体造成了直接冲击。
哈佛大学2027届国际新生Karl Molden表示,目前哈佛学生中已一片恐慌:“我们现在被要求转学,要重新寻找学校、转移学分,还要和朋友们分开,一切都崩溃了。”
而另一名瑞典籍大四学生Leo Gerdén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现在被当作筹码,卷入了白宫与哈佛的政治博弈中。”
他沉痛地说:“现在大家都非常不安,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能来美国、来哈佛念书,是从小到大的梦想。而现在,这一切可能要被剥夺。”
Gerdén的这番话引起了国际学生群体的广泛共鸣,在哈佛就读的加拿大学生也感到彷徨无助。由于签证政策不明朗,许多学生不得不开始着手准备转学事宜,或临时回国观望。
总部位于多伦多的高等教育战略机构(Higher Education Strategy Associates)主席Alex Usher表示,美国政府的行为可能会对全球包括加拿大在内的潜在留学生造成“寒蝉效应”。
“这传递出一个危险信号:美国不欢迎你。你只不过是国内政治游戏中的一枚棋子,”Usher在接受CBC采访时直言。“如果你是一个海外学生,看到这种状况,你很可能会放弃申请哈佛的想法。”
值得注意的是,哈佛大学与加拿大渊源颇深,众多知名加拿大人都曾在哈佛就读——包括前总理威廉·莱昂·麦肯齐·金、皮埃尔·特鲁多,以及现任总理马克·卡尼。此外,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前总督戴维·约翰斯顿以及前自由党领袖伊格纳蒂耶夫也都是哈佛校友。
如今,这所代表“世界最高学术殿堂”的大学,正陷入空前的政治风暴。加拿大乃至全球有志于前往哈佛深造的学生,都可能因此改变人生轨迹。
5条评论